2009 年,Uma Wang 正式创建了自己的个人同名品牌。十年过去了,Uma 本人可能没有太大变化,但她的品牌已经成长为最能够代表当下中国设计的符号之一。
最近一段时间,她开始感到该是时候尝试一些新的可能了。在去年,导演姜文找她帮忙为电影《邪不压正》担任服装设计。而现在,她正在工作室里忙碌为歌手谢安琪设计演出服装。
2005 年,Uma 便成立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,刚起步的时候,被标上中国设计师标签是一件危险事,Uma 便以 UMA STUDIO 对外接收订单,那时候还只关注针织。
2011 年,成立个人品牌后的第二年,UMA WANG 便收到了来自米兰时装周的邀请,这也是当时第一个进入米兰时装周官方日程的中国品牌。今年九月底,Uma 的同名品牌再一次走上巴黎时装周,这是继 2017 年从米兰移师巴黎后的第三年。
Uma 欣赏安特卫普六公子。六位设计师活跃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,他们代表着比利时的时装设计,以一种先锋的姿态在巴黎打下一片天地。至今,他们也影响了无数成功的设计师,包括 Raf Simons、Haider Ackermann 等人。
在那个年代,我们看到了来自比利时的、来自日本的、以及来自美国的时装设计师们来到巴黎,然后走向了全世界。这种局域的群体力量,虽不足以颠覆行业规范,但他们犹如引路人向外辐射力量,瓦解旧规则。
这便是 Uma Wang 的特殊性。她足够代表中国,也引导了一批中国设计师。而 UMA WANG 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设计师品牌,是第一个开拓海外销售市场并走入主流的。在西方语境下,被人理解到的“中国风”代表着一种极为刻板的文化印象,龙凤等符号成了最典型的“中国风”例子。而与此同时,“中国风”(Chinoiserie)还是一种诞生于欧洲的美学风格。中国风,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。自始至终,无论是安特卫普的六君子,还是来自日本的三位设计大师,源源不断输出创意的设计师们才是塑造一种风格的关键。因为他们来自这片土地,每一个个体对于自我的探索和表达都诠释着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解读。
在 Uma Wang 很小的时候,她便经常在一旁观察妈妈做衣服的过程。这些细小的事件,都成了一种启迪。而另一方面,由于爸爸从事中医的经历,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书法艺术都为其日后的方向埋下伏笔。“其实我整个审美的形成,都和我的家庭以及出身有关。” Uma 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,比如那些包装中药的布纸往往会放在一个锅里煮沸,而煮久之后那层布反而会变成好看的形态。这些小时候的经历,让她开始对旧的东西有了极大的兴趣。就连其品牌的服装吊牌都是一层经过特别处理过后的泛旧的纸。
Uma 还喜欢考古,她收藏任何感兴趣的东西,没有特别的分类,有时候只是走在街上发掘,或是去古董市场淘淘金。
在她的工作室里,摆放着她感兴趣的书,和一只猫。她的生活圈,始终以家和工作室为主,而猫则成了她结束工作后的一个陪伴,一切简简单单。
她的设计也是如此。中性色系的服装配色,丝、棉、麻的材质,这些标志性的特点很少再变过。“其实我更多地会考虑身体和衣服之间的关系,美学的价值可能会稍次。比如像我喜欢的服装廓形通常具有空间感,这是因为我觉得空间感会让衣服和身体之间形成一个关系,还有这个大的轮廓,会给人一种安全感。”
2014 年,品牌 UMA WANG 的第二家旗舰店开在了上海复兴西路,那是一栋高达三层楼的门店,按照 Uma 曾经的话来说,那间店就代表着她的个人风格。到今天,UMA WANG 已经培养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客群。他们之中有艺术家,有摄影师,但不管哪一种职业,“我想他们至少通过 UMA WANG 找到了某种情感上的寄托。” Uma 常常会和自己的顾客交流,在她眼里,他们就是一群特别的人。
在 Uma 之前,还有一批最早成长起来的中国独立设计师。这一批设计师尽管在国际上有些名声,但在当时候并未能够被中国消费者广泛接受和熟悉。一方面原因是,早期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发展环境有一定的限制,没有足以配合发展的渠道,依赖于百货公司的寄卖制也让设计师背负巨大的压力。另一方面,直到2003 年,第一季上海时装周才得以成功举办,但刚开始的上海时装周以国际化为目标,邀请大批国际品牌坐镇,像 Lanvin、Vivienne Tam、Vivienne Westwood 、Salvatore Ferragamo 都是第一批被邀请参加时装周的国际品牌,而早期的上海时装周也还未引进“买手制”和“订货会”。
近年来,中国设计师已经逐渐有了话语力量。作为一个整体,中国设计师的发展也走过了几个十年。1990 年代的王新元、吴海燕、马可等人,2000 年代的王一扬和 Uma Wang,再到这个十年里涌现的大批年轻设计师。尤其是2009 年这个时间点上,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迎来第一次大规模爆发。
设计师的大规模爆发,背后离不开平台和媒体的支持。2005 年,当《VOGUE》进入中国之后,便一直在支持中国本土的设计师们。Uma 有时候也觉得自己赶上了好运气。在UMA WANG 品牌走上米兰时装周之前,是《VOGUE》中国版主编张宇帮了她一个忙,在张宇同《纽约时报》的采访当中透露,当时中国版《VOGUE》通过与意大利版《VOGUE》的内容合作项目,从中牵线,将 Uma 带到了米兰。当然,UMA WANG 这个品牌能够走上米兰时装周,还少不了公关公司 Attila&Co创始人 Andreina Longhi 的助力。
但回首 Uma 最初选择创业的那段光景,机会寥寥。2002 年,Uma 辞掉了之前的工作,选择前往伦敦继续读书深造。“在英国读书的这段时间,让我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认知,从收集灵感,到品牌的发展和风格的把控,并且开始有意思地去通过设计来表现自己想表现的东西。但当时候在国内的话,大部分公司不见得会让你去主导,我觉得那时候根本就不能说是设计,就是追一下国际间的潮流,然后拿来改一改。”
这段时间,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还没有一个成形的概念。而再早一点,在1990 年代,还只是我国民营服装品牌的萌芽期。李宁、七匹狼、安踏、杉杉、美特斯邦威、江南布衣等品牌都在这个十年里相继成立。但在发展初期,大多数服装企业都以贴牌生产为主业务。而早期的代理商制度,也令许多服装企业落下许多经营管理问题。而随着百货业的形式每况愈下,早期的制造商品牌在近几年都在寻求转型。
设计师品牌的发展开始于 1990 年代末。1996 年,设计师马可和毛继鸿成立了设计师品牌“例外”,2009 年两人分开后,马可成立了新的品牌“无用”,毛继鸿则投资开了方所和衡山和集书店。2002 年,设计师王一扬成立设计师品牌“素然”,如今素然已经成功向多品牌集合平台转型。
作为独立设计师品牌,UMA WANG 很早就开始尝试联名等策略来实现拓展。早在2016 年,UMA 同鄂尔多斯旗下品牌 1436 进行了联名合作,并在 LABELHOOD 平台上发布。
比起自己的品牌 UMA WANG 那么来势汹汹,Uma 本人其实是一个十分平静的人。每一年,她要为六个时装系列而忙碌,但即便是忙碌的状态,她也觉得满意。这是长久以来的习惯,哪怕是在度假,她也习惯了日常中对于工作的思考,这些思考不只局限于“下一个系列该如何做”这些问题,还有关于对未来的想法。
“我觉得有时候,我们作为服装设计师,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。”从最初踏进中国纺织大学(现东华大学)到今天,Uma 已经从事设计有了二十余载之久,而这么多年的经历让她也对设计师这个身份有了更多的释怀,“人生很短暂,好好做自己喜欢的就够了。”Uma 说道。“UMA WANG 我会一直做下去,我希望这个牌子的小而美能够慢慢地延续下去,我害怕过度的商业化会让 UMA WANG 本身的特点流失,因为服装有太多的选择了。”
原文登载于 WWD 中文版 发表时间为 2019 年 09 月 25 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