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时装产业人物特写# 林剑:从时尚专栏作家到时堂创始人

林剑拿出了最近在读的三本书摊放在桌上——《AMERICAN GOD》、《荒木飞吕彦的漫画术》和《我的天才女友》。

离开时尚媒体后,他的阅读兴趣也有了些许变化,但如果要再提笔写作的话,他想写一个奇幻故事。

诚然,阅读是孤单的,曾几何时,写作就是他交朋友的方式。

2014年,他结束了多个身份,包括时尚专栏作家、时尚评论人、时尚博主。为了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在经营 showroom 这件事上,他决定封笔。

五年前,他和朋友成立了时堂,一切都顺风顺水,他像是一个总被时运眷顾的人。

640-99.jpeg 时堂2019秋冬展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

时间再早一点,2003年左右的光景,正逢世纪之初,中国时尚媒体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。在赫斯特集团等国际化资本不断注入下,本土时尚媒体集团开始和国际期刊有了更多的版权合作。以《ELLE 世界时装之苑》、《时尚》和《瑞丽》为三足鼎立的媒体局势在当时已经显现,而在这三本一线期刊下面,随之繁衍出更多的子产品。

市场的繁荣,带来人力需求的井喷。时尚媒体开始向林剑抛出了橄榄枝。 喜欢写、擅长写,写字之于林剑,是一门手艺。从高中开始,他就写稿赚取零花钱。

2005年,新浪博客诞生,同博客大巴这些传统博客网站相比,新浪博客凭借门户网站品牌名气和明星策略邀请一大批名人开博,迅速崛起。对于网络博客这样一个平台和媒介,林剑是乐于接受的。对于信息是通过什么样的载体进行传播这件事,他对此并没有兴趣。林剑更在乎信息本身。

照他的话来讲,其实博客上分享的内容很简单,大多为他本来在杂志发表过的文章。把它们放在网上也只是出于分享的本意,但这倒让他获得了更多的关注。

博客时代,创作还是比较自由的氛围,没有被商业化的营销策略完全荼毒,信息趋于公开和交流的性质。当然,这有好也有坏,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,也给抄袭提供了低成本途径。但林剑也不在乎这些,如果他分享的信息是有价值的,那被他人不管以何种方式吸收,至少都发挥了信息本身的作用。

事实上,他的博客成了一方滋养时尚写作者的水土。如今再去翻看他的新浪博客,会发现在下方留言的大多都是当下时尚媒体业内数一数二的人物。

文学性的叙述,没有装神弄鬼的遣词,也没有故作深沉的道理,他的文字读来非常通俗易懂,让读的人饶有兴趣。

也因为文风和观点的独到,让他很快就在时尚媒体行业站稳脚跟。各家杂志纷纷争前恐后约他写专栏,交朋友这个事也就这么水到渠成了。

从编辑到博主,从专栏作家到商人,林剑的经历也折射着整个中国时尚行业的部分发展轨迹。

640-100.jpeg 时堂展会内景

2019年,时堂迎来了第五个年头,162个设计师品牌,7146平米的展览空间,6655位访客,这是时堂今年交出的成绩单。相比上海时装周其他几个展会,时堂更加注重本土品牌的商业化可能。 小而美的品牌确实可贵,但却很难走得更远。有商业潜力的品牌,是时堂更加看中的选择。

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时堂的发展并没有遭遇太多困难和风险。即使最初在上海,还并未有成型的 showroom 出现,上海时装周也还只停留在做秀这件事情上,许多品牌连一个和买手进行交易的平台都不曾有。 时堂的出现便首先解决了买手和设计师双方的需求。

其实,时装周的存在意义,无外乎两点,一是向时装编辑们介绍新的系列,二是向零售商们推销新的系列。前者在社交媒体时代下,价值已经锐减,而后者,才是最重要的核心。

如果没有交易,时装周只是空壳。

从最开始的小打小闹,到如今的稳步发展,上海时装周走过了17个年头。上海时装周几乎是和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一同成长起来的,2002年是中国独立设计师迎来的第一批崛起潮,王一扬就是在那个时间在上海创立的素然。再来,就是2009年左右,一时间诞生了周翔宇、王汁、王海震、张娜、李鸿雁、王在实等设计师。

市场利好,谁都想瓜分这块香饽饽的蛋糕。在时堂成立后的第二年,同类型的 showroom 如雨后春笋,一个又一个。

往大的方向来看,showroom 蓬勃发展的根源得益于零售业的转型,以及留学潮带来的直接结果——越来越多设计师从海外学成归国。时堂的成功自然也离不开这些大的环境,但要把一个 showroom 从无到有地孵化出来,没有资源的积累,时运再好,也很难一帆风顺。

拼资源,这是林剑的优势。好几年的媒体从业经验,让他积累了不少设计师和品牌资源,事实上,成立时堂的契机,也是来自于和设计师朋友的交谈,得以发觉了这样一个机会和需求。

对林剑而言,每个阶段专注做好一件事便是完美。时堂接下来的一步该怎么走,林剑给出的答案是:稳住时堂的质量,规模已经不是所谓的目标了。至于再提起笔写作的话,「等公司不需要我来上班了,那我就有时间写小说了。」

Q&A

对话时堂创始人:林剑

M:如今很多人的阅读习惯已经被新媒体改变,信息资讯也趋于碎片化,你觉得这好还是不好?

L:我不觉得这不好。首先,你接触到的信息面会更宽,以前我们接收信息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,所谓的权威媒体在告诉你什么该读,什么不该读。但是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环境,很多有价值且独特小众的信息也会进入到你的视野。

虽然说我早期的阅读经验也是依靠书本建立的,但我的阅读习惯也是碎片化的。比如说我想进入一个领域,我会先读这个科类相关的历史,再从历史中去延伸,抓住这个脉络,最后就会形成一个框架。

M:你现在还会去书店买书吗?

L:现在的书店不就是网红打卡的地方吗?我是几乎不去书店了。我推荐一个书店吧——亚马逊,方便又即时。

其实,纸质书也好,电子书也好,信息本身对我来说比较重要,我不在乎阅读的形式和介质。

M:你又是如何看待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呢?

L:阅读是孤单的,知识积累得越多,你越希望去交流。但我不是很爱社交的人,让我和别人坐下来一本正经讨论,这可能不是我的方式。那我怎么去和别人交流呢?靠写作,写得厉害了,自然也会有人来主动和我交流了。

M:从什么时候开始写?

L:我高中就开始写稿赚稿费了,那个时候写写音乐。其实写作还是一件比较耗费时间和青春的事情,自从我不写稿了以后,时间也变多了。我以前写的时候,最高纪录是一周写了差不多五万字。

写作的过程,其实我也并没有非常享受,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将信息和知识梳理的好方法。

M:当初又是为什么决定封笔,然后开始创办时堂呢?

L:就是那个时候和几个设计师朋友在聊,就发现很多朋友都在找一个展会,那我们就想既然没有干脆自己做一个好了。

M:刚开始转到这样一个新的领域,有遭遇过什么困难吗?

L:倒没有什么风险,想到就去做了。刚开始我们规模毕竟也不大,当然在挑选品牌的时候,最初还是比较喜欢那些看起来抓人眼球的,但现在在这个方面会比较中和一些,更在乎品牌的商业可实现度。

现在很多设计师品牌,他们的思维还是没有完全转变,一开始他们就想做成一个形象包装十分高级的品牌,但商业化的实现却往往受阻。

采访:Weihan Chang & Junjie Wang 撰文、编辑: Junjie Wang 人物肖像摄影:朱凯丽 时堂展会图片来源:时堂 特别感谢:时堂

All rights reserved
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,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.